今年以来,淮安市侨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,围绕经济建设中心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着力打造服务平台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,努力为侨资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 一、打造建言平台,为民营侨资企业“说话”。通过调查研究、建言献策,为港澳侨企业争取“话语权”,是侨联区别于其他人民团体的重要职责。一是发挥特色,突出重点。围绕经济、社会发展中的难点、热点问题深入调研,反映企业的建议与呼声,为在淮侨资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。近两年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企业走访调研10多次,向市委市政府上报调研报告和问题建议6份,得到市委领导具体批示5件次。二是抢抓热点,注重实效。关注当前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,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,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。今年8月,针对民间融资无序、金融风险苗头频繁显现的现状,我们立即组织力量,走访企业、银行和有关部门,分析情况,剖析成因,思考研究解决办法,及时向市委和省侨联提交《警惕金融乱象,风范金融风险》的报告和建议,得到市委高度重视。三是把握节点,多方联动。每年市两会召开前的一段时间,我们都抓紧向侨商会成员单位、规模侨资企业征求意见,与侨界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通气吹风,为他们参政议政、题写提案议案提供充实依据。 二、打造服务平台,为侨资企业“输血”。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,阳光、空气、雨露缺一不可。侨资企业的成长,同样需要人才、技术、信息、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。为此,一是及时牵线搭桥,开展融资帮助。重点是为一批“三好”企业(信誉好、销路好、效益好)做好宣传,加强银企对接工作,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些侨资企业“融资难”的困局。二是引进急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。一方面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帮助企业申报星火、火炬等创新项目,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;另一方面向海内外推荐企业,向企业介绍急需的技术人才、管理人才。三是利用电子平台做好信息服务。通过市侨联网站,在省侨联侨商网上集中发布引资引智、引进项目引进技术的信息,通过联谊接待,向海外朋友引介侨商侨企。四是用好法律手段开展维权工作。定期为会员企业开展“法律体检”,将企业经营风险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。对企业遇到的问题,小则我们出面协调解决,大则“四侨”联动,或者通过市侨联法顾委依法解决,近两年我们先后为侨资企业解决大小问题数十件,保障了企业发展经营。五是瞄准用工需求破解用工难题。主要是通过调查摸底,逐一了解侨企用工需求种类、数量和文化技术要求,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市内高校、培训单位、中介组织沟通,协助他们组织专场、专业招聘会,解决企业一时之需。 三、打造宣传平台,为侨资企业“鼓劲”。我们始终坚持面向企业,面向发展,及时发现侨资经济发展中的新特点、新做法,大力宣传民营企业中的新事例、新经验。重点是发现、培育一批成功转型升级的典型,一批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,一批关爱员工、和谐发展的典型。如我们在对市留创园的调研在,发现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人才、海归博士熊鹏创办的绿源生物能源公司利用秸秆提炼燃料乙醇,不仅在世界上领先实现了这项生物能源从科研向生产的技术转化,而且解决了当前农村过剩植物秸秆的出路,我们及时在调研报告中反映这一情况,得到市领导的高度关注。目前市委刘永忠书记已经与熊鹏结成“对子”,一帮一为绿源保驾护航。侨商陈红光先生创办的东方双语学校,1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上千名名牌大学生,为地方培养了近万名优秀高中毕业生,为了表彰他的成绩和贡献,我们积极策划,为双语学校举办了隆重的10年校庆,今年初,还与市教育局联合,对东方双语等一批侨资学校进行表彰。 四、打造交流平台,为侨资企业“搭桥”。促进资源共享、强强联合,为企业发展开辟更新更广的舞台,是侨联的重要职责。一是搭建学习平台。借助培训班、专题讲座、经验交流会等形式,通过“走出去”、“请进来”,打造相互学习的平台。二是搭建考察平台。组织侨资企业经济考察团赴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进行商务考察,学习先进管理经验,拓宽企业家的眼界。三是搭建联络平台。推荐企业参加展销会、博览会、洽谈会等,为企业赢得商机;以广东、福建、浙江等侨资源丰富的地区为重点,加强与当地侨联、侨商会的联络,为企业发展攒足后劲,积聚资源。侨商朋友都说,市侨联是侨资企业的知心人,是来淮创新创业海归们的“娘家人”。
淮安市侨联副主席 周 翔
|